处世当如沈麟士
\n文/官秀镇
\n“处世当如沈麟士。”这是对千年前南朝著名教育家沈麟士的赞语,出自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笔下。东坡居士在《刘沈处世》一文中写道: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,即与之。此人后得所失履,送还,不肯取。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,麟士笑曰:“是卿履耶?”即予之。邻人得所失履,送还,麟士曰:“非卿履耶?”笑而受之。此虽小事,然处世当如麟士,不当如凝之也。
\n在常人看来,一个人被人诬指或误认拿了别人的东西,是对自己人格、名誉、尊严的侮辱,不暴跳如雷,青筋暴起,也要争个是非清白。而刘凝之、沈麟士却一反常态,不仅没有与诬指之人动怒、争辩,反而把履“即与之”。按说,刘、沈这一忍辱负重的做法,常人难以做到。他俩这一思想境界非一般人能及,堪称君子,令人赞叹。为何东坡先生却说“处世当如麟士,不当如凝之也?”
\n带着这个问题,笔者细细品读《刘沈处世》一文,顿悟其因在于“为人认所著履”,与“邻人得所失履”前前后后,二人说法做法有别也。刘凝之被人认为他穿的鞋是被误认者的,“即与之”,后来失主找到了自己的鞋,归还刘的鞋时,他却“不肯取”。而沈麟士面对相似情况,则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和笑声回应:“‘是卿履耶?’即予之。”“‘非卿履耶?’笑而受之。”刘、沈各不相同的表现和言语,无形中体现了两人面对被人误解和纷争时不同的态度、胸怀和肚量。相较中,沈麟士的处世态度比刘凝之更胜一筹。为何?刘凝之虽然在被“为人认所著履,即与之”,但“后得所失履,送还,不肯取”。“不肯取”,不仅让误解之人感到尴尬,难下台阶,甚而认为刘不肯原谅自己的过错,对“误认”者耿耿于怀。而沈麟士不管被人“认所著履”还是“邻人得所失履,送还”,始终面带笑意。他用笑脸加之幽默的语言,化解“误认”者的尴尬和难堪,让人感受到沈有容人认错的雅量,宽厚待人之胸怀。而刘凝之则始终缺少笑脸,让人感到冷漠。可以说,这个“笑”字,难能可贵,这就是苏东坡为何说“处世当如麟士,不当如凝之也”的症结所在。
\n子曰“色难”,又说“色思温,貌思恭”。孔子认为,君子当内外兼修,而外在的修养除了衣着、服饰、行为、举止,还有脸色。一个有修养的人,与人交往神情温和,仪态恭敬。如果没有好的脸色,那么人与人的交往就显得冷漠。须知,世间最可爱的事莫过于一张微笑的脸。俗话说,眼睛是心灵的“窗户”,脸色是情感的“晴雨表”,冷漠之人少笑脸,宽容之人笑脸多。“笑”有如灿烂的阳光能给人带来温馨的慰藉,促进人际交往和社会的和谐,冷漠则相反。
\n“天下之道,不争而善胜。”“涵容以待人,恬淡以处世。”人生在世,被人误解、误会,甚至是冒犯在所难免。如何面对生活中林林总总的误会或误解?沈麟士以德处世,用“不争”“涵容”之胸怀,用清者自清的智慧、幽默调侃的语言,化解生活中的“小”矛盾和误解,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。这一做法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。
\n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
一直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